一朋友留言问:“岩茶里的浑和涩是怎么产生的。”
浑,即茶汤浑浊,从视觉上来看,茶汤仿佛经历了一场龙卷风,过境后留下一片狼藉,甚至还有点“辣眼睛”。
涩,是一种味蕾体验。
涩感,并不怎么讨喜,就像吃葡萄不吐葡萄皮,给口腔留下的感觉,仿佛覆盖了一层薄膜,味蕾会有短暂的难以呼吸的感觉。
茶,本是天地间有灵气的草木,它究竟经历了什么,竟然变得地如此“不忍直视?”
茶汤,为何会有浑浊感?
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,一是加工环节不到位, 二是保存没做好。
岩茶加工,简直就是在人间历练一番。
采摘、摊晾、摇青、炒青、揉捻、走水焙、挑拣、复焙(焙火次数不止一次)……一道道工序下来,才有了我们肉眼可见的岩茶。
在这些过程中,要是有些粉尘杂质落入叶片里,就有可能会出现我们所说的浑浊感。
这种浑浊感,在第一冲表现地比较明显。
又或者在保存的过程中,也有可能让茶出现浑浊状态。
比如,茶没有存好,吸收空气中水分,茶变质,开始出现霉变的情况,冲泡过后也有可能会有浑浊感。
老说茶汤浑浊,茶汤浑浊,啥样叫浑浊?
直接上图。
如上图,像泥石流一般的颜色,浑浊,没有通透感,所谓的像死鱼眼一般,就是这种感觉。
浑浊就像是蓝天白云刮突然起了沙尘暴,小清新的画风突然变得油腻腻。
没有对比,就没有伤害,来看看茶汤清透的图片,洗洗眼睛。
如下图,是谓茶汤清澈透亮。
透亮的茶,360°无死角,怎么看都是透亮的,仿佛看到碧空如洗时的心情,干净、通透。
遇到浑浊的茶,麻花会直接舍弃,完全没有再喝的必要。
岩茶中的涩味,从何而来?
岩茶中的涩感,和一种名为【茶多酚】的物质密切关联。
只要是茶,都会有茶多酚,只是含量高低的差别。
岩茶经过冲泡,茶多酚溶于水中,当水中的茶多酚含量超过我们口腔可承受的范围,“涩”感就这么出现了。
换言之,涩味是否会出现,和茶多酚的含量有关。
茶多酚多的茶,出现涩感的概率大。
茶多酚少一些的茶,出现涩感的概率低。
这下真相了,茶的涩味,罪魁祸首是茶多酚。
但,只要是茶,都会有茶多酚呀,那为何有的茶,它喝着一点儿也不涩呢?而有的茶,一入口感觉舌头遭受了酷刑。
问题,出现在三个方面。
1.茶多酚的含量太高
现代科学研究发现,温度、光照与茶多酚的含量成正比,与氨基酸的含量则成反比。
简单解释下。
温度高,光照强,茶叶里面茶多酚就会升高,氨基酸就会下降。
温度低,光照弱,茶叶中茶多酚就会降低,而氨基酸就会升高。
而茶叶里,茶多酚含量高、氨基酸含量低的茶,喝起来容易涩,鲜爽感差。
茶多酚,就像我们的肤色。
太阳晒多了,自然容易变得黝黑,甚至是古铜色。不怎么晒太阳,皮肤相对而言比较白皙。
光照的多与少,和山场环境有直接关系。
陆羽在《茶经》中提出了一个论点,阳崖阴林产的茶,品质才好。
啥叫阳崖阴林?
阳,山南水北为阳。
阴,大树底下好乘凉。
意思是种植的茶叶,以阳面的最好。但现在种茶树,不似陆羽时代那么讲究,阴面,阳面都要种茶,故而重心就落在了“阴林”上。
种植茶树的地方,阳光最好是通过树叶的缝隙中透下来。这些大树,就像是保护伞,可以过滤掉强烈的光照,留下比较温和的,适合茶树生长的太阳光,这样子形成的品质才好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岩茶里要说山场,讲小气候。
正岩茶中的三坑两涧范围内,植被茂密,狭长的坑涧里有高达的树木遮挡,日照时间不会太长。同时坑涧里的相对温度低,水汽充足,这种环境下,就符合了“阴林”的环境特点。
往简单了说:茶的茶多酚含量相对比较低,氨基酸含量相对比较高,出现涩味的概率就降低了。
像外山种植的岩茶,山丘连绵不断都是茶树,没有树荫的遮挡,茶就这么沐浴在日光下,茶多酚就控制不住地积累。
过犹不及。
茶多酚含量太高,岩茶容易出现涩味。
2.走水不畅
何为走水?
即岩茶加工环节,让鲜叶水分逐渐蒸发的过程。
制茶工艺,殊途同归,讲究走水畅快。
当茶叶被掐下,和茶树分离的那一刻开始,走水开始了。
采摘后,第一件重要的事情,是将茶叶摊晾开来,避免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作用在茶叶上,从而导致走水被中断,影响口感。
吃虾吃蟹,吃小海鲜,当然是要趁它们活蹦乱跳还活着的时候烹饪,才能将鲜甜留住。
及时摊晾,同理。
趁着茶新鲜的劲儿,赶紧运回茶厂,找个宽敞的地方,将茶青摊晾开,将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排出,谨防走水不畅快。
通则不痛,通则不痛。
要是走水条件不够好,茶多酚转化受阻碍,怎么会有好品质?
茶多酚淤积在那儿,自然而言就有涩味。
那些标榜着正岩山场(假设山场是真的),可茶喝着涩,还是化不开的那种涩,多半是制茶技术修炼不到家,功夫不够精进。
工艺不够,山场也拯救不了它!
3.冲泡手法
冲泡手法,也将影响茶汤的表现。
品质好的茶,从第一冲开始快出水冲泡,茶不容易出现涩感,即便有,不过停留几秒钟就化作生津感。
若是冲泡方式不对,也会让茶汤变涩,招来无妄之灾。
错误的冲泡方式之一:闷泡,特别是从第一冲开始泡茶,简直就一场人间炼狱,茶多酚不停地释放,想不涩都难。
又或者,在冲泡时投茶量多了,茶汤也容易有涩味。
一般,我们冲泡岩茶是110毫升白瓷盖碗搭配8克岩茶,如果说110毫升白瓷盖碗,搭配10克岩茶,那在这类情况下,务必会增加茶汤出现涩味的风险。甚至还会让茶汤变苦。
又苦又涩的茶,怎么会让人喜欢?
说句公正的话:岩茶汤水浑浊,不值得被原谅。
岩茶汤水有涩感,还要仔细甄别一二。
茶树的出身,它们自己没法决定,生在外山还是三坑两涧,看命。
山场好,却仍旧做出涩的茶,那这是制茶师的问题。
若是山场好,工艺没问题,别人泡得“清香甘活”,而您泡的又苦又涩,那这就是您个人的问题,没法怨天尤人。
是以,要喝到一杯好岩茶,没别的诀窍,勤练功才是最好。
练习选购,练习识别好茶技能,练习冲泡技巧……
水到渠成,风来帆速。